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好“丰”景
第十一届五和梨花文化旅游节戏曲表演。(资料图)
金桥山货节上市民纷纷拍照留影。(资料图)
万盛非遗产品棕编受追捧。(资料图)
金桥山货节上,星河高粮酒受到游客青睐。(资料图)
苗族踩山会上精彩的文艺演出。(资料图)
青年镇板辽村农家书屋内,村民在阅读书籍。特约通讯员 徐 开 摄
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(2024—2027年)》(简称《规划》),为乡村发展锚定方向。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,文旅融合成为关键驱动力,在乡村特色农产品与休闲旅游业融合、乡村文化影响力挖掘、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等方面成果斐然,让乡村既焕发产业活力,也承载文化温度。
在这股振兴浪潮中,万盛深耕“农文旅”融合之路,以产业协同催生经济活力,以非遗传承与创新焕发乡村魅力,以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乡村温度。绿水青山间,乡村故事正翻开崭新篇章,产业在这里生根,文化在这里流淌,乡村在这里生长。
农文旅融合,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
在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方面,《规划》提出,培育现代乡村产业,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,发展乡村种养业、加工流通业、休闲旅游业、乡村服务业。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,万盛探索出一条“以节兴旅、以旅促农”的农文旅融合之路,让乡村经济焕发新活力。
三月的万盛,春意渐浓,万物复苏。又到一年花开时,五和梨花文化旅游节即将启幕,万亩梨园含苞待放,枝头蕴藏着一场即将绽放的春日盛宴。再过几天,游客便可漫步花海,听一曲戏韵悠扬的梨园大戏,吟一首春风里的诗词,品一杯清香四溢的梨花茶,在和煦春风中感受诗意田园的独特魅力。
“戏曲和旅游结合,既让游客有了新体验,也带动了乡村经济。”万东镇五和村党总支书记周冬勤介绍,五和梨花文化旅游节不仅是一场春日盛会,更是一条贯穿全年的乡村旅游产业链。春日赏花,夏季采摘,秋冬品茗,四季皆有乡村游的独特韵味。戏曲演出、摄影展、书法展示、农特产品展销等文化活动,将梨园打造成集观光、体验、休闲、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,让游客不仅能观赏梨花美景,还能沉浸式体验乡土文化。
以花为媒、以节会友,一场节庆带旺一方产业。如今,五和梨花文化旅游节已成为“重庆十大最具影响力乡镇节庆”,并获评“重庆十佳赏花踏青胜地”,村庄的名气越来越响,游客越来越多,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。乡村旅游不仅让这里成为春天的网红打卡地,也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而几公里外的金桥镇,虽不以花为媒,却用另一种方式,闯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。
肥而不腻的“沈师傅”腊肉、色泽金黄的梭边老盐菜、弹性十足的老窖馒头、洁白如玉的青山萝卜……每年,金桥镇都会在重要节日里举办“山货节”,将这些地道的乡村美食推向更广阔的市场。良好的品质、公道的价格,让“深闺”里的农副产品飞出大山,端上城市人的餐桌,也让村民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。
从山货节到梨花节,从苗族踩山会到生态水果采摘节,一场场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,如同串起乡村振兴的“珍珠链”,让更多城里人走进乡村,让更多村民吃上“旅游饭”。如今,随着农文旅的深度融合,万盛的乡村旅游不再只是“看风景”,更成为体验乡土文化、感受田园生活、品味地道美食的休闲驿站。
春风拂过,万花盛开,乡村在蝶变,生活在升腾。
非遗之韵,点燃乡村旅游新引擎
当下,传统观光旅游的“走马观花”已经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,人们更渴望在旅途中感受文化的熏陶,让旅行成为一场与历史、传统、技艺的深度对话。非遗,正成为游客触摸地方文化的重要方式。从“看”非遗,到“玩”非遗,再到“学”非遗,沉浸式体验成为文旅融合的新趋势。
面对这股文化旅游的新潮流,非遗不仅是乡村的文化符号,更是这片土地上流淌的历史血脉。在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方面,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(2024—2027年)》提出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,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,提升乡村旅游质量效益。近年来,万盛顺应这一发展趋势,积极探索“非遗+旅游”融合发展新路径,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机,让传统民俗融入现代生活,为乡村旅游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底色。
目前,万盛共有5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,棕编技艺巧手生花,红苗文化薪火相传,悠扬的吹打乐在山水间回响,香气四溢的传统美食勾勒出味蕾深处的乡愁。这些技艺与艺术,如同散落在山野间的文化珍珠,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熠熠生辉,串联起万盛的过去与未来,让每一次旅程,都成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。
每年“五一”假期,万盛石林景区都会迎来一场古老而盛大的文化盛事——苗族踩山会。鼓声激荡,芦笙悠扬,身着盛装的苗族同胞缓缓走“山神石”,焚香、敬酒、祈福,口中低声吟诵着祖先的传承。青烟袅袅升起,仿佛穿越千年时光,将这片土地的记忆唤醒。
随着一声长唢呐响彻山谷,庄重的祭祀大典瞬间化作热烈的狂欢。苗族姑娘小伙拉起游客的手,围着篝火翩然起舞,悠扬的歌声在夜色中回荡。游客们端起醇香浓郁的“咂酒”,学着用长竹管轻抿细酌,感受酒香回甘,唇齿生津。来自成都的游客刘玉兰兴奋地说:“苗族祭祀大典,百闻不如一见,气氛太震撼了,真的像穿越到古代!”
万盛苗族踩山会至今已连续举办24届,作为红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,并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如今,这场千年传承的文化盛宴,正跨越历史的长河,融入现代文旅,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在这里与文化邂逅,在山水间读懂民族的记忆。
在金桥镇,非遗同样成为展示万盛文化的重要载体。金桥吹打非遗传承人张秋霞和她的民间艺术团,定期为游客带来这一国家级非遗文化的现场演绎。青山湖畔,听着吹打乐在山水间回响,游客张瑜不禁赞叹:“这不仅是一次视觉和听觉的享受,简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,仿佛能看见老一辈人吹奏迎亲的热闹场景,听见岁月深处的乡音。”
文化书香,点亮乡村振兴新生活
文化,是乡村振兴的灵魂;书香,是乡村发展的温度。在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方面,《规划》提出,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,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,实施文化惠民工程。
近年来,万盛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,一间间朴素的农家书屋,正成为村民们汲取知识、提升技能、丰富精神生活的“能量站”,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。
春光里,田间忙碌,果园生机盎然。匆忙吃过午饭,青年镇板辽村村民陈小亮便走进农家书屋,随手翻开一本《草莓病虫害防治》。“现在种水果,技术是关键。”他说。板辽村农家书屋是万盛最早建设的农家书屋之一,种植草莓10亩、养殖小龙虾10亩的陈小亮,已经养成了借阅农业技术书籍的习惯。
正是依靠这些“纸上良方”,他摸索出了科学种植技术,如今不仅一年能挣20万元,还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特色农业,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。“干一行爱一行,我常去农家书屋看种植方面的书,不断提升技术,带着乡亲们一起把草莓种好。”他说。
一本书,改变一个人的思维;一间书屋,点燃一片土地的希望。如今,万盛已建成56个农家书屋,藏书16万余册,涵盖农业科技、文学艺术、儿童读物、法律法规等多个类别,并常年开展读书活动、文化讲座、技能培训等,让知识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“助推器”。
农家书屋弥漫着乡村的书香气息,也悄然融入了游客的旅途,成为乡村旅游的一处文化驿站。
黑山镇北门村的农家书屋,吸引了来自重庆主城的游客杨浩。“本以为只是消磨时间,没想到翻着翻着就是大半天,竟像是在和这座村庄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。”杨浩感慨道,“书里的故事,让我看见了乡村生活的另一面,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温度。此刻,我和这里的距离,好像真的近了许多。”
“村民和游客对文化的渴望,是推动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。我们不仅要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书籍,还要想办法把书送到更多人的手中,让阅读变得更加便利和触手可及。”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未来,我们计划增加流动书屋、数字阅读设备,让书香真正走进乡村的每一个角落,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的滋养。”
(叶 露)